读犁痕《原谅》兼谈诗歌的真挚表达和情感共鸣
文/赵一男
这首《原谅》曾在《中国诗歌网》入选“每日好诗”,点评的人也很多。诗人犁痕(孙玉平)是一位有着多年写作经验的老诗人,此一首,其运笔的力道便可见一斑。在此不想赘述诗艺,仅想借此诗谈谈对诗歌写作的一些个见。我觉得这首诗最大的成功在于“真挚”。没有语言的拿捏、堆砌与造作,就是娓娓诉说,我手写我心的感觉。诗一共四节,四个原谅,大致可以概括为:原谅生活的悲苦与艰辛;原谅情感的柔软与冷漠;原谅人性的贪婪与罪恶;原谅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我想,这四个原谅已经大致涵盖了人生全部的况味及值得反思和冷省的部分。所以,这首诗是很容易引发共鸣的。
现代诗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追求语言的急智和标新立异了,诚然,诗是创新的艺术,语词的异质性的确能够加强诗句的新鲜感,也能给人以更多的审美刺激,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诗原初的功能是为了言志和抒情,它不是语言的游戏,尽管它兼有游戏的特点,但那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一首诗,即便在呈现上是零抒情的,也必定蕴蓄了诗人最最真挚、饱满的情志,否则文本就会僵滞、生涩,且会流于无意义表达。
写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往往一首好诗的诞生,都是不经意的,并没有过多的构思和雕琢,就是最自然的抒发,灵感偶来,那时那地,情与境跃然纸上。如果非要硬写,也并非不会蹦出几个好句子,但终归会缺少表达的完整和舒适。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灵感的重要性,而灵感的诞生是情感的奔涌和想象力舒张的结果。因而,诗人一般都喜酒,酒后显真情,情至真时诗自成。所以,评判一首好诗首要的应该是情感的真挚、妥帖、熨服,其次才是表达的技艺等。
另外,所谓引发共鸣,是诗歌阐释了人的共同体验和普泛情感的结果。食指那首著名的《相信未来》,与其说是诗歌的深刻思想和信念感染了读者,不如说是读者心中的理想、意志被它点燃,原本就存在的情感经由文学作品的引导便立即呈现星火燎原的态势,这也是一首诗的大成功。
再看《原谅》这首诗的情感普适性,生而为人,我们都是有罪恶感的,求取宽恕与救赎是人性的共同心理需求。因而,才有宗教的诞生。天主教里的“七宗罪”、佛教里的“十恶业”,想想,谁能“全身而退”?一面放纵天性,一面愧悔挣扎,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所以《原谅》写出了每个人的心声。原谅吧,“原谅我迷途不返/却经常泪流满面”,一面痛彻心扉的悔恨,一面又身不由己地活着,这便是人类的同体大悲。
总归是可以获得宽恕的,一首诗能够发出如此深彻的忏悔,便是善莫大焉。能直面人生的苦,人性的恶,便是泅渡于苦恶。我一直相信诗有宗教的力量,所以,无论是诗者还是读者,都会在一首诗里获得心灵的洗礼与救赎。
附:
原谅
犁痕
原谅我衣身上的草屑
原谅我鞋子上的泥浆
原谅我手掌上不肯脱落的老茧
原谅我发间土,脸上灰
原谅我对你的冷漠和畏惧
我的爱人
原谅我揭示了你人性的肮脏
我的朋友
佛祖也原谅我吧
我杀生,我近色,我贪酒
原谅我迷途不返
却经常泪流满面
我父,我母,我子,我孙
原谅我生如一株枯草
死如一粒黄沙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