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北君 版主 2021-12-26 12:23:18
私塾
文/北君

这些孩子进不了公办幼儿园
就送临时学堂,老师也是农民工
只是他大学肄业,子承父业
进了建筑队,用一间工棚
开办临时“私塾”,专收农民工子女
这些工地上的孩子,白天帮父母搬砖
晚上识文断字,习礼义廉耻
从上层建筑,求阴影面积
用之乎者也,与城市废墟对话
直到一场大雪提前来临
老师像父亲一样从脚手架跌落
这些辍学的孩子,照着老师的身材
在工棚前,塑了一尊没有胳膊的雪人
                  2021.12.26
诗意的栖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杨祥军

课前,照常升旗
老先生一如既往,腰杆笔挺,缓缓拉着旗绳
三个学生,昂头,神情庄重,向国旗行注目礼
二十年前,老先生来山里旅游,从此结缘
这里离乡镇很远,不通公路,孩子们大多失学
他在一处旧房办学,添置桌椅板凳,买来课本纸张
一个老师,三五个学生
且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在同一间课室,轮流讲
学生们学完小学课程,他再联系乡镇中学
今年山里通了公路,他的学校被取缔
最后一课,他准备给学生讲文言文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抑扬顿挫,群山接连诵读,久久不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黎落 版主 2021-12-26 00:00:28
私塾
黎落

陋巷也讲五经,更兼具小子们
爱德,取之有道。恩蒙先生不弃,一条
书案置于廊下
有春日迟迟,花瓣胜雪。有蝶翅伴竹,又落草堂
寻常少年一日三唱:
曰四书。曰骑射。曰大学。中庸者讲平衡之术
开蒙者灌道德纲伦
更无论家学或国子监。
微细处沙沙有声,如流泉,如行舟又
急急如律令,一张弓弹射千里
中间坐个国家
那人慈眉。善目
弹衣,净手,送你菩萨和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朱美花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12-25 18:53:39
《私塾》

朱美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朗朗读书声伴着蝉鸣抗争着热浪的侵袭
灰墙小窗边
一个童声随着蒙馆里的诵读小声跟念着
那个闷热的夏天
七岁的哥哥终是熬不过妹妹的梨花,带着小尾巴闯入了蒙学殿堂
从此,文,行,忠,信四教令小妹受益至今
观今社会
巨婴之陋习层出不穷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唯有少年强才能国更强
我清晰记得
先生的最后一课给我们讲的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那声音至今回响在我耳畔,余韵好长好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文/迎头浪
 
那一年,他腿残疾年事又高
自认肚里有点墨水,办了一所私塾
弟子就三人,其中有我一个
每天照例行礼、学善
哼哼呀呀读《百家姓》、《千字文》
唯一的课间活动是爬树
我们常常恶作剧
说一段方言让他翻译成文字
体罚当然少不了,竹条抽身外加拣石垒路
他用三字经搭一座桥,把我们送到山外
后来听说,在一次家访不慎摔落山崖
多年后,他塑造的一尊孔子像
仍在村史馆里作无声地讲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十三行)

张边阿土

最大的私塾只容一个学生
一对一或多对一
差不多以秒计费,精良配备,太子规格设计
每个人都不是皇帝
每个人又都是自私的皇帝
江山早已破败,岌岌可危
国子监之下
惯盛产乱臣贼子,新王与囚徒……
此处只出昏君,亡国奴和弑父者……
也是最小的,最新的私塾
专收独子独女
由父母亲自执教
最宜教学会思考,生存与健身……

2021、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运棒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12-24 12:50:04
私塾
        李运棒

三个年级的学生
同在一口教室里上课。
一年级四人坐中间
二年级三人靠北墙
三年级二人靠南墙
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
也在这口教室里。校长姓陈
语文老师姓陈,数学老师
也姓陈。陈校长说
再能有一个就十全十美了
自己去年就该退休。
还说自己就教这九个孩子
像个私塾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私塾
文/方先锋

旧年代,在几张木板拼凑的学堂里
人之初,性本善成为开篇熟语
之乎者也的长衫
文绉绉如孔乙己
在一碟茴香豆里寻回童年欢笑
新时期,遍布乡村的低年级教学点
延习着旧塾里一些说教,认识字多得
成为了教育点里民办教师
唐诗宋辞,描红,数字游戏,硬笔的替代
使大字摇身变为书法
不知那些从低级到初级升学的
远比现今留守孩童幸运
其实他们已成为前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艳阳天籁 来自手机 论坛元老 2021-12-23 18:41:00
私塾 ◎  艳阳天籁  住户都迁走了。巷子里 只剩那个先生,还守着 两间,老房子 闲下来时,养几只小鸡 在春天,教它们认识 院子里的月见草 有时候,那些小东西 会冲着草棵里的蛐蛐儿咯咯叫 这让他想起 一个梳辫子的小男孩 挨戒尺的屁股撅得那么高,还要把 好多年前的大清国 从青砖缝里抠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歌就是生活
                       ——李不嫁《私塾》浅见
                           木子九日

诗人李不嫁《私塾》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十三行,语言也十分朴实,接近口语,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 一个旧知识分子的形象。满口的“之乎者也”表现出他的迂腐,用自家的几间旧瓦房做学堂,接收因留守失学的乡村孩子;教学严厉,“一不留神,戒尺就会劈过来”则体现出认真负责的一颗仁爱之心。使旧知识分子的特点,跃然纸上。全诗最后一行“他照着自己的身材,塑了一尊孔夫子的泥像”,画龙点睛,让诗歌完美结局。白描手法,笔墨简练,颇见功力,是一首不错的小诗。同时,也又一次证明了,诗歌就是生活的观点。写诗并不是胡编乱造,故作高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